【青海】强党建引擎助力脱贫再提速

《中国组织人事报》

青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青海省委省政府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后,各级党组织不断整合资源,强力部署落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笃定。

建起"指挥部"

各级党委政府签下军令状、层层抓落实,在脱贫攻坚中积极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统筹兼顾、服务基层的职能作用。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广泛调动积极因素,整合汇聚扶贫力量。

各市(州)、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研究细化脱贫攻坚的具体思路和措施,扎实做好精准识别、进度安排、力量调配、资金使用等工作;各乡镇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当好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用好各方资源推动扶贫政策落地,定好制度加强对工作队的日常管理服务,指导村"两委"班子与工作队团结协作加快脱贫攻坚进程。

扶贫部门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干部怎么干"大讨论,狠抓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等工作,截至4月底,已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37.85亿元,完成年度国家财政扶贫计划的90.1%;各行业单位立足部门职能和资源开展工作,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

责任扛在肩

基层党组织把责任扛在肩上,充分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当好群众的主心骨,不断提升村级事务管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正在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

乌兰县、久治县围绕脱贫攻坚及时调整充实村"两委"班子,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乐都县祝家村党员王宝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争取政策支持发展樱桃种植和绿壳蛋鸡养殖,带动5户贫困户脱贫,被评为"党员致富中心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平安区等地成立农村电商党支部,探索"互联网+党建+精准扶贫";泽库县、曲麻莱县等地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依托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发展村集体经济,吸纳带动贫困群众借梯脱贫。

发展治理并举

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并肩作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帮助穷村谋发展、帮助弱村抓整顿、帮助维稳重点村搞治理。

称多县、玛多县初步探索租金分红、服饰加工、技能培训等多种经营、综合开发的扶贫新路子;湟源县实现贫困户数字化管理,建起"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治多县拉日村工作队实行"三看三聊"精准识别法,全村无一人对识别结果有异议;化隆回族自治县坚持治穷与治乱并举,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找到脱贫致富新路,挖掉了因乱致贫和因贫而乱的根子。

各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主动作为,已普遍走完了所在村农牧户,与群众建立了真挚的感情。他们积极协调联系派出单位开展精准帮扶,有效巩固了一线有干部、后方有靠山的"一联"工作机制,现已精准施策2.2万项,协调项目1100多项,落实帮扶资金8.6亿余元。

制定保障体系

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大局,全省组织部门担负起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的政治担当,夯实基础力量。

全省制定了激励关怀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的措施,帮助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解决工作经费、生活补贴、住宿办公等问题,确保他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大力推行都兰县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干部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的做法,为下派干部应保尽保。注重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排查整顿,对症下药,限时整改。与省金融办、银监局等金融机构一道,全面推进"双基联动",认真落实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保障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突出激励约束,把干部的主要精力引导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今年,实现省对县(市、区)绩效考核向脱贫攻坚为主的考核转变,将全省19个一类县和20个二类县的扶贫开发考核指标权重分别提高至80%和70%,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省直部门考核体系,以精准考核促进精准脱贫。

忘记密码?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