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奏响壮大集体经济“三步曲”

《中国组织人事报》

刘海涛

本报济宁讯 (通讯员 刘海涛)近年来,山东济宁市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尖兵"作用,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创新亮点、做实基础点、压实责任点,探索实施强队伍、寻路子、作示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三步曲",盘活发展活力,激发自身发展动力。

自2017年以来,该市从市县两级部门单位选派78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同时,派出单位至少再选派1名机关干部,与第一书记组成驻村工作组,主要派往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定期开展集中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每年举办为期5天的全市第一书记培训班,帮助第一书记熟悉政策、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各县(市、区)针对本地农业农村实际情况,每年分别不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提升第一书记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拓宽第一书记发展集体经济的视野。全面推行第一书记项目制度,将第一书记项目资金纳入市财政予以保障,每年每村10万元,为第一书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资金保障。

无论什么时候,富民强村都是农民群众最热切的期盼,也是第一书记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富民强村的首要途径。该市明确将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作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硬任务,完成不了不撤回,把第一书记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嘉祥县积极实施"双消强基"工程,探索出土地流转型、发展特色产业型、村社合一型、发展边角经济型、建设生产车间型、新上光伏发电项目型、盘活集体资产型、建设经营场所型等8条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路子,全面消除3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切实做好产业振兴文章,培育建设3-5个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示范村。汶上县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扶强"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增强"造血功能"为着力点,探索资产盘活法、资源开发法、商贸带动法等"强村十法"。

针对目前种植粮食作物的利润较低的情况,第一书记鼓励引导村里开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把土地集中经营,搞特色种养植。市食药监局驻兖州区颜店镇仁里村工作组,利用集体土地发展丹参种植,帮助协调解决销售出路,实现了村集体收入零的突破。济宁技师学院驻任城区喻屯镇郑庄村工作组利用扶贫资金,在村集体土地上建起8个高标准的温室大棚,承包给村内种植大户用来栽培葡萄,头3年租金每年10万元,后25年每年租金15万元,解决村集体收入的问题。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强,才能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泗水县林业局驻柘沟镇黄土崖村工作组利用村里闲置房屋建起了"大嫂"煎饼房,吸纳村里留守妇女摊起了煎饼,经过简易包装后卖到泗水县城和泰安等地,为留守老人找到了一个致富门道。做好了"互联网+"与当地特色产业的结合文章,能让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宝贝,变成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市商务局驻金乡县司马镇张周胡村工作组,依托本村种植桃树传统,成立长寿桃蔬果专业合作社,利用电商卖桃7万多斤,缓解村民卖桃难问题,通过网络宣传,做大做强桃花节,挖掘桃文化,打造桃文化旅游村。

忘记密码?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