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新都区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坚持放权赋能 激发人才活力

《中国组织人事报》

何卓

本报成都讯 (通讯员 何卓)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针对传统人才评价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坚持破"四唯",出台《成都市新都区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分类目录》,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塑造具有鲜明标识度的人才评价"指挥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以薪定才,探索实施市场化人才评价。围绕航空、轨交等11个特色产业链,聚焦10.28万重点产业人才,将人才评价与市场化薪酬待遇挂钩,对产业链上下游不同层次薪酬标准和不同类型工种差异性进行分类核定,破除产业实用人才"以帽取人"倾向,实现人才评价由"唯帽子"向"重能力"转变,构建"行业主导、企业主体、政府赋能"人才评价新格局。有了'以薪定才'政策,人才评价以实绩论英雄,这有利于引进用好各类人才,打造西部地区轨道交通装备研发造修服务最强企业。目前,在新型显示、飞机大部件、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通过"以薪定才"方式进行认定产业实用人才600余人,为制造业强区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

指标到企,给予企业人才自主评价权。充分尊重用人主体人才评价话语权,围绕研发投入、投资额、经济贡献等维度建立量化评价指标,根据量化标准给予企业不同数量人才指标,企业利用下放人才指标按照管理、研发、技能3个类别精准匹配与发展需求、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实现评价标准可量化、重实效,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人才。过去由于评价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往往其他城市的人才较难在本地认定为同等层次人才,现在通过'指标到企'的政策支持,有效解决了跨区域人才认定难、柔性引才评价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全链全域,扩大人才政策覆盖面。针对人才政策重点轻面、覆盖面不全、惠及面窄等问题,新都区注重各类人才"百花齐放",打破过去人才评价重点覆盖科技类人才的局限,将教育、卫生、体育、艺术、产业类人才纳入人才评价范围,实现人才评价全覆盖,新增教卫文体类、产业类人才1.9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已由过去0.16万发展至2.06万人。

忘记密码?   /   帮助